


忌日拜拜:現代『做忌』,讓思念不再是眼淚,而是暖暖的回憶
忌日指的是人過世後的那一天的「紀念日」,第一個週年稱「對年」,除了準備供品祭拜外有些人會請法師誦經將功德迴向給往生者,此後每年的這一天親人都要舉行忌日拜拜,旨在緬懷已故親人,表達對他們的思念與敬意,台灣人稱「做忌」。
雖然「做忌」的儀式以緬懷逝者為主,但其實不一定非得是悲傷沉重的氛圍!現代人更傾向於以「溫暖回憶」來代替「沉痛哀悼」,甚至會融入創意元素,讓這一天變成一家人共同回顧美好時光、增進感情的特別日子。
忌日拜拜的「新潮玩法」
1. 「阿公/阿嬤最愛吃」美食趴
傳統供品多是三牲四果,但現在更多人會準備 「逝者生前最愛的食物」,比如:
愛喝咖啡?擺一杯冰美式+蛋糕。
喜歡炸雞?直接供上肯德基全家餐。
生前愛小酌?放一瓶他最愛的啤酒或高粱。
「供品變聚餐」:拜完後全家一起享用,邊吃邊聊逝者的趣事,讓忌日變成「美食回憶日」。
2. 「數位化追思」超方便
線上祭拜:如果家人無法到場,可以開視訊直播一起參與,甚至錄製短片播放。
電子相簿回憶:用平板或電視輪播逝者生前的照片、影片,搭配他最愛的音樂,溫馨又感人。
雲端燒金紙:環保又方便,有些廟宇或網站提供「虛擬金紙」服務,心意不減還能減少空污。
3. 「做忌」變「家族聚會日」
「故事分享大會」:每人準備一個關於逝者的有趣故事,比如阿公以前怎麼追阿嬤、老爸的搞笑糗事。
「手作紀念物」:一起製作回憶冊、種紀念樹,或寫卡片燒給先人,讓儀式更有溫度。
「延續逝者興趣」:如果逝者愛唱歌,就播他的拿手歌大家一起唱;如果愛旅行,家人可以計畫一趟「懷念之旅」。
忌日拜拜的核心精神:紀念,而不是悲傷
「做忌」的本意是懷念先人,與其讓這一天充滿哀傷,不如用溫暖、歡笑的方式延續對親人的記憶。畢竟,如果逝者在天有靈,一定也更希望看到家人開開心心地聚在一起,而不是整天哭哭啼啼吧?
下次忌日拜拜,不妨試試這些「活潑版」做法,讓追思不再沉重,而是充滿愛與回憶的日子!
忌日拜拜Q&A
Q:忌日可提前拜拜嗎?
A:可提前1~3天,但不可晚於忌日當天。盡量避免延後,民間認為對逝者不敬,若不得已需稟明原因(如遠行、重病)。
Q:忌日拜拜要說什麼?
A:如祭拜程序中的祈願文參考。
Q:忌日祭拜一定要在家中進行嗎?可以去靈骨塔或寺廟嗎?
A:· 家中祭拜:傳統上會在祖先牌位或逝者照片前設供桌,適合重視「回家」儀式的家庭。
· 靈骨塔祭拜:適合骨灰安放於塔內的家庭,需注意塔內禁火、供品限制等規定。
Q:去靈骨塔拜拜要準備什麼東西?
A:靈骨塔(納骨塔)忌日拜拜,一般稱作祭祖、拜忌日,供品不需要太複雜。各地習俗略有差異,提供一份比較普遍且莊重的準備清單,供你參考:三牲(雞、豬肉、魚,視塔規定調整)或改用先人生前喜愛的家常菜數樣、鮮花一束或一對(百合、菊花常見)、水果三至五樣(成雙或成單看習俗)、糕餅糖果、茶酒各三杯(有的禁止酒)、刈金、大銀。
Q:忌日拜拜的時間?
A:中午前。
Q:忌日祭拜需要所有子孫到齊嗎?
A:· 傳統要求:長子或嫡系子孫需主導祭拜,其他成員盡量參與。
· 現代彈性:若家人分散各地,可各自就近祭拜,或由代表進行,再拍照分享給其他親屬。
Q:忌日拜拜能否燒纸屋、纸車等紙紮供品?
A:自家祭拜沒有問題,但靈骨塔通常禁止大型焚燒,可改放小型纸紮模型或僅象徵性擺放。
忌日是紀念已故親人逝世的日子,在這一天舉行拜拜儀式,目的是表達追思與懷念。不同地區和家庭可能有細微差異,但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項如下:
一、祭拜時間
通常在當天早上進行:大多數家庭會選擇在忌日當天的早上拜拜,象徵對亡者的尊重與慎重。
若無法在當天祭拜,可提前1~3天,但不可推後。
二、祭拜地點
家中祖先牌位前:若家中有設祖先牌位,則多數會在此進行祭拜。
墓地/塔位(納骨塔):有些家庭會選擇到親人安息的地方進行掃墓與祭拜,特別是較注重傳統的家庭。
寺廟、祠堂等場所:若無設牌位,也可以選擇至公廟、佛寺請法師誦經,進行追思儀式。
三、準備供品
三牲或素食:一般供品會準備三牲(雞、魚、豬肉),若家中吃素則可改為素食類供品。
水果:選擇當季新鮮水果數種,象徵圓滿與誠意。
飯菜湯羹:飯一鍋,家常菜數樣,可依照亡者生前喜好準備,讓祭拜更具溫情。
茶水:3杯。
酒:7、9或11杯。
碗、筷:酒供幾杯碗筷就擺幾個 ( 雙 )
鮮花:表示慎終追遠之意。
紙錢:刈金、大銀 ( 標配 )。其它如往生錢、冥幣、蓮花、金銀財寶或紙紮用品等可視需要敬奉。
其它:各式包裝食品飲料。
以上內容需結合家庭傳統和當地習俗調整,核心是誠心緬懷。如有特殊信仰或民族習俗,建議諮詢長輩或宗教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