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地母娘娘-掌管大地生命與秩序的女神
掌管土地、農業與生命,並以無窮的慈悲心保護眾生
1. 最開始:她是「地球媽媽」
在很久很久以前的神話裡,地母娘娘(后土)就像地球的媽媽,和玉皇大帝(天公)是一對,一個管天,一個管地。他們生了三皇五帝,人類才開始出現。
- 古人覺得土地是活的:石頭是她的骨頭,泥土是她的肉,河流是她的血,整個地球就是她的身體。 
- 權力超大:管山、管河、管所有土地,地位超高。 
2. 後來:地位慢慢下降
隨著時間過去,地母娘娘的「工作」變了……
- 唐代開始兼職「看墓地」:大家造墳、下葬、掃墓都要拜她,請她保佑亡者。 
- 宋代後更慘:玉帝變成天庭老大,地母雖然名義上還是大神,但實際地位越來越低,甚至被土地公搶走工作。 
- 儒家思想影響:古代人覺得「天比地大」,所以玉帝地位更高,地母變成配角。 
3. 現在:掃墓時拜的「后土」
雖然地母不再是頂級大神,但她的影子還在:
- 清明掃墓要先拜「后土」:你有沒有看過墳墓旁邊的小石碑?上面寫「后土」或「福神」,就是地母的小神位,掃墓前要先拜她。 
4. 總結:地母的「職場變化」
- 以前:創世女神,地球的老大! 
- 現在:主要工作是守護墓地,低調但重要。 
下次掃墓時,記得跟「后土」打個招呼,畢竟——她可是曾經掌管整個大地的女神呢!
祭拜地母娘娘(地母尊神、地母至尊),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是非常普遍的,尤其在農村與重視土地與農業的地區。地母娘娘主要掌管大地、農作物與土地之氣,與土地公不同,她是大地之母、萬物之根本,地位較高。以下是祭拜地母娘娘的相關說明:
一、祭拜時間
- 聖誕日:農曆10月18日。 
- 日常祭拜:農曆每月的初1、15(傳統祭拜日)。 
- 時辰建議:上午7:00-12:00。 
二、祭拜地點
- 廟宇:供奉地母的廟宇,如埔里地母廟、花蓮慈惠總堂地母廟、臺中無極地母廟、三重地母廟(慈惠堂)等。 
- 自家:家中有供奉地母者可在自家供桌祭拜。 
三、準備供品
- 素三牲 
- 水果:選擇當季新鮮水果數樣。 
- 吉祥糕點:發糕(發財)、麵製壽桃、紅龜粿(長壽)。 
- 紅圓:3碗,代表圓滿、喜氣。 
- 壽麵:紮紅紙的麵線3束。 
- 清茶:3杯。 
- 金紙:四色金 ( 大壽金、壽金、刈金、福金 )。 
- 特殊供品:五穀(稻、麥、豆等,象徵豐收)、土地產的農作物(如地瓜、花生、蘿蔔等)。 
- 其它:各式包裝食品飲料。 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