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作七拜拜怎麼做?台灣人傳統儀式一次看
「作七」是台灣傳統喪葬禮俗的重要儀式,起源於佛教超渡觀念,也融合了道教、民間信仰習俗。簡單說,就是在亡者去世後的四十九天內,每七天舉行一次超渡或祭拜法會,共七次(七七四十九)。部分家庭可能簡化儀式,但「頭七」和「滿七」通常必做。若是死者的年紀在20歲以內,只做頭七即可;若是超過20歲,就增加作七一次,最多則到7次。
佛教認為人死後有「中陰身」,在四十九天內尚未投胎,靈魂遊走陰間,這段時間裡需要家屬積功德、誦經超渡、燒紙錢,幫助亡者脫離苦報,往生善道或淨土。佛教家庭會請法師誦經(如《地藏經》《阿彌陀經》),超度亡魂;道教儀式可能包括「打城」(破地獄)等法事。有些家庭在「做七」期間設立靈堂,供奉牌位、香燭、鮮花等。台灣南部可能更重視道教儀式,北部則佛教色彩較濃。現代城市家庭可能簡化流程,或在殯儀館集中辦理。
「作七」怎麼算?
譬如:亡者逝世日為初一則從該日算起七日之前夕初六日夜11點 ( 子時 ) 起即開始作七,次日中午開使拜菜。若逝者於當天晚上11點後(即子時)過世,部分習俗會將次日視為第一天。
為什麼叫「七」?
「七」指七天為一個週期
從亡者去世當天起,每七天舉行一次法會,共七次:
頭七(第7天)最重要、最慎重。傳說亡者會「回家看看」。
二七(第14天)繼續超渡,慰藉亡靈。
三七(第21天)亡者逐漸接受死亡,法師助其破除執念。
四七(第28天)繼續消除業障。
五七(第35天)亡魂漸趨安定。
六七(第42天)加強功德,助其準備投胎或往生。
七七(第49天,圓滿七)圓滿七,重要大法會,期滿超渡結束。
作七的目的
幫亡者超渡,減輕罪業。
表達孝心與思念。
亡靈在「中陰期」還能受益功德。
安撫家屬情緒,完成傳統禮數。
「做七」體現了對亡者的追思與對「生死有序」的信仰,同時通過儀式幫助生者接受親人離世。台灣社會雖日益現代化,但這一傳統仍被廣泛保留,展現了中華文化中「慎終追遠」的價值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