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醮拜拜
做醮拜拜

做醮怎麼做?流程、供品、道士科儀一次整理

醮:原指古代祭祀禮儀,後發展為道教特有的齋醮科儀,通過誦經、禮拜、獻供等方式溝通神明,祈求平安、解厄或超度。

「做醮」或「建醮」是為了祈求平安、答謝神明而舉行的大型宗教祭典,通常規模宏大、儀式繁瑣。基本上,建醮可分為兩類:

  • 臨時醮:沒有固定時間,需要時才舉行。例如遇到瘟疫、災難、廟宇重建完工、神明指示。

  • 定期醮:有固定的周期,例如每三年、五年、六年、十年、十二年,甚至六十年一次。到了指定年份,就會舉辦盛大的醮典。

根據舉辦天數的不同,又可分為:

  • 一朝醮:為期一天

  • 二朝醮:為期兩天

  • 三朝醮:為期三天(最常見、也算是標準祭期)

  • 五朝醮:為期五天

規模最大的醮期甚至可能持續數星期。通常醮期越長,儀式和場面就越盛大。

常見的醮典種類

  • 祈安醮:又叫「平安醮」、「天醮」、「春醮」,主要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、各行各業興旺、地方平安。

  • 慶成醮:寺廟完工時舉行,以感謝神明保佑工程順利。

  • 開光醮:寺廟建成後,為神佛「開眼」舉行的儀式。

  • 瘟醮:用來祈求解除瘟疫、驅趕病邪。

  • 中元醮:配合中元普渡,超度孤魂、陰鬼的醮典。

  • 水火醮:祈求消解水災、火災厄運,並為因水火災難亡者祈福。

其他還有像羅天大醮、圓醮、神明誕醮等各式形式的醮典。

常見場合

  • 民間活動:如廟會、節日慶典(如玉皇誕、中元節)。

  • 家庭需求:為逝者做超度法事,或為病人祈福。

  • 官方祭祀:古代朝廷為祈雨、退兵等舉行的國家大醮。

拜拜 Q & A

一般民眾如何參與建醮?

齋戒沐浴、穿著素色衣物。隨團拜懺、獻香、贊助供品或香油錢。

禁忌:經期或喪家成員通常需避開核心儀式。

如何做醮?

建醮的工作及內容視醮期的長短、建醮的目的、醮祭的種類及台灣南北各地的風俗不同而有不同的科儀,內容一般多且繁鎖,不過大抵依循下列的重點工作:

一、祭拜時間

  • 擇日擇時由道士依通書黃曆選擇吉日,避開沖煞。常見選擇三元五臘、甲子日、庚申日等道教重要日期。大型醮儀需提前與廟方、道士協商,確保科儀順暢

  • 時辰建議:一般在午夜子時入醮

二、舉辦地點

  • 寺廟前廣場或寺廟內:最常見的舉辦地點。大型醮儀多在道觀、宮廟舉行,設有三界壇、天師壇、北斗壇等。

  • 臨時搭建的法壇、棚架:會搭起臨時大棚,稱「法壇」「道場」。

  • 村落或社區主要空地:若是全村/全區一起做醮,會選寬闊、交通便利的地方。

  • 有時會設「分壇」:規模大時,主壇、分壇會同時進行。

三、準備供品

基本供品(適用於祈福、酬神)

  1. 五果:蘋果(平安)、香蕉(招財)、橘子(吉祥)、梨子(利市)、鳳梨(旺來)。

  2. 看碗六齋、十二齋

    o 天公爐下:最高等級的十二齋碗。

    o 主神案:六齋或特定神明的專用碗。

    o 三界壇:分設天、地、水三官碗組。

  3. 看牲:

    三牲

    o 全豬:象徵「豐盛圓滿」,常見於謝神醮。

    o 全羊:代表「吉祥獻瑞」,多用於祈福。

    o 全雞:寓意「起家興旺」,必備於開廟門等儀式。

    五牲(三牲加魚、鴨或魷魚)

    o 魚代表「年年有餘」,鴨象徵「壓煞避邪」。

  4. 神豬、全羊

  5. 糕餅、米、麵線、糖果

  6. 茶酒:清茶三杯、米酒三杯。

  7. 金紙太極金、大壽金、刈金、福金、甲馬

超度醮專用供品

  1. 五味碗:飯、菜、肉、魚、湯(需素食可調整)。

  2. 普渡品:米、鹽、糖、餅乾等(施食孤魂)。

  3. 經衣銀紙:往生錢、庫錢、紙紮衣物(供亡魂使用)。

特殊供品

  • 禳災醮:可能需用鹽米、符水、柳枝等驅邪之物。

  • 還願醮:信眾可備三牲(全豬、全羊、全雞)酬謝神明。

四、做醮程序

  1. 建醮前須先擲茭請示神明,神明允准後才可開始建醮的酬備工作。有的在建醮前的數年前即行之。

  2. 請擇日師提出建醮的吉課表。

  3. 擲茭請示神明建醮的時課表。

  4. 成立醮局組織,負責建醮的籌備工作。

  5. 組成醮壇,選出正爐主及各柱首,包括主會、主醮、主壇、主普、壇主、都會首、讚會首、地官首、城隍首等。這些會首受命爐主指揮,分別負責建醮祭儀的一切事宜,如搭醮壇、請道士、糊大士爺、山神等。其中主會、主醮、主壇及主普合稱「四大柱」。此外,總務人員必須向村里各戶收取建醮所需經費,稱為「丁口錢」,以維持建醮期間的開銷。

  6. 醮壇組織確立後,上疏玉皇及王界神祇。

  7. 選聘紅頭道士組成道士團,來主持醮儀。完整的道士團有:

    前場道士:醮儀的執行者,定員五名左右。

    後場道士:負責佈置、清場、奉茶等勤務支援工作;樂司四名,負責醮儀中的鐘鼓樂曲。

  8. 醮祭前須先搭壇破土,建立道場。道場一般包括皇壇、廟埕、戲台、燈篙腳和普渡場,除了皇壇外,其於皆是臨時搭設。醮壇分為內外壇:

    內壇-

    內壇也稱「皇壇」、「禁壇」或「法壇」,是進行醮儀的主要場所。內壇在建醮期間嚴密封禁,除道士和工作人員外,其他人一律不得進入。內壇分為三清壇、三界壇和鑑醮壇三部份,掛有三清、玉皇、紫微大帝、太乙救苦天尊、雷聲普化天尊的神像,及三官亭一座。內壇還有同歸所、翰林所、沐浴亭等房舍的糊紙。三界壇和鑑醮壇設於三清壇對面或左右,鍵醮壇排列前來鍵醮的神明令旗;三界壇的佈置為中間三官大帝畫像,左為張天師,右為玄天上帝的畫像、紙像和神案旁邊並懸掛趙、康、高、溫四大元帥的畫像。

    外壇-

    外壇的搭建須選在良辰吉時。外壇是用木紮紙糊的方式,搭建成宮殿、房舍等式樣,有的高達六、七層樓的高度。外壇中依各壇所供神明的不同,用紙糊成不同的神像,常見的有李老君及身旁陪祀的經童、懺童各一;溫、康、趙、高四元帥。

    廟口-

    設立紙糊大士爺一尊、五方童子、山神、地神像各一座。

  9. 破土搭壇之時,同時在內壇附近豎燈篙。燈篙又分為陽竿 ( 豎左 )與陰竿( 豎右 ),陽竿的目的在於宴請天界諸神;陰竿的目的則在招引陰間的好兄弟。燈篙豎起後廟方得在燈篙下設香案,奉祀燈篙神。同時當地居民必需齋戒沐浴,市場也不得販售葷食,直到醮祭結束前的普渡後,才可開葷宴客。

  10. 祭典前一天,信徒分別組成鐘鼓樂隊,到各廟宇恭請神明前來鎮坐三界壇監理誡事,並將神明迎進祭場,稱「入壇安座」,同時把燈斗掛進廟裡。

  11. 日落以後,點燃頭燈。

  12. 舉行大士爺的開光點眼儀式。

  13. 午夜子時,在入醮前,先舉行送灶 ( 火醮 ) 和煮油淨壇的儀式。火醮的目的是在消弭火災,因此醮場的佈置忌用紅色,而用黑色與白色。煮油的用意在保持境域、醮場的潔淨。煮油完畢後在廟上貼上封條,至此,不相干的人鬼神都不得私闖醮場禁地。正式點燃道場中的眾斗燈及燈篙上的七星燈,隨即起鼓奏樂鬧廳,執事人員一起登壇上香,儀式正式開始。

  14. 於三界壇舉行「發表」儀式,稱為「發表上章,功曹傳達」。

  15. 建醮當日在安黿君之後,接著進行「請水」儀式,由道士率領,到海邊或河邊取一小桶水回道場,目的是在敬請水神賜予聖水來清淨道場,謂之「淨壇」。

  16. 當日下午,於醮壇的空地搭建戲台演戲。

  17. 第二天傍晚,舉行放水燈儀式,由道士主持,率領各村落陣頭,遊行街道後,再到水邊放水燈,以招引水裡的孤魂野鬼,來接受普度。

  18. 午夜起,齋戒禁忌解除。

  19. 第三天一早,準備牲醴拜天公 ( 登壇拜表 )。

  20. 中午遊藝隊伍於廟前集合並舉行拜神儀式,隨後開始遊內境。

  21. 下午舉行過火儀式。

  22. 過火儀式後舉行普渡,宴請眾天神、地祇及好兄弟。

  23. 午夜十二點,謝燈篙,並將燈篙拉倒拆除,至此醮儀完滿結束。

  24. 醮典結束後,供奉神明的正廳,一個月內謝絕外人進入,以保持聖堂的潔淨。

建醮拜拜
建醮拜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