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拜拜
冬至拜拜

冬至此夜長,一碗湯圓暖千年

所謂「冬至節」就是冬至,也就是一年之中晝最短夜最長的一日,所以又叫「短冬日」。過了冬至,經過了小寒、大寒,便是春節了,這一天大概相當於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,農曆的日期則不太一定,但大抵不超過農曆的十一月。冬至不只是「晝最短、夜最長」的日子,它還是古人認證的「小過年」!這一天,太陽公公偷懶只上半天班,但人類卻超忙——搓湯圓、補冬、拜神明,熱鬧得像在開派對

冬至冷知識:太陽請假,古人卻嗨翻天

  1. 周朝人超叛逆:他們把冬至當「新年」過,比我們現在跨年還認真。

  2. 漢朝公務員爽放假:冬至「賀冬」不用上班,根本是古代版的「冬至連假」。

  3. 宋朝人說「冬至大如年」:這天比過年還重要,拜祖先、吃大餐,根本是年終尾牙的鼻祖。

湯圓的奇幻冒險:紅白小球的秘密任務

現在台灣到了冬至節前夜,家家戶戶都會做紅白兩種米圓,稱為「冬至圓」,沒時間做的也可以在市場買現成的。冬至前夜吃過晚飯後,全家大小圍在一張大桌搓圓仔,充滿了過節的快樂氣氛。到了冬至清晨,家家以煮熟的「冬至圓」三碗或五碗分別供在井、門、窗等地,並準備三牲或五牲祭神。一方面敬神,一方面向祖先報告冬天的來臨,以表示對一年來平安謝恩和祈求未來的幸福。

  • 紅湯圓:代表「陽」,吃了會變陽光少年少女。

  • 白湯圓:代表「陰」,但別擔心,陰陽調和才是王道。

  • 搓湯圓大賽:全家圍在一起搓圓仔,不小心搓太醜?沒關係,就說是「創意造型」。

冷知識:古人會把湯圓黏在門窗上,據說可以「黏住好運」

除了做湯圓與吃湯圓外,許多人則在今天包菜包。菜包的主要餡料有蘿蔔絲、花生粉、白糖、肉燥等,據說吃了菜包就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。

補冬大作戰:今天吃補,明天無敵!

冬至的另一習俗是冬令進補,或稱「補冬」。古人說:「冬至補對,一年不累!」所以這天大家都在比誰的補湯更狂。過去的人們由於物質缺乏,營養較差,為了抵禦嚴寒冬季的到來,所以選擇在冬至這天吃些進補的食品及藥材來暖暖身子。據說今天吃些補品,對於身體特別有益。補冬的內容五花八門,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,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,配藥多為中藥的「十全」或「八珍」。

  • 北方人:吃餃子,不然耳朵會凍掉!(科學解釋:餃子像耳朵,以形補形?)

  • 南方人:燉羊肉爐、薑母鴨,火力全開,暖到冒汗。

冬至拜神祭祖

冬至是陰陽轉換之時,古人認為陽氣初升,是天地交替的重要節氣,適合緬懷祖先。《周禮》中已有冬至祭神的記載,後逐漸演變為家族祭祖的習俗。

  • 家中供奉的神明感謝神明一年來的護佑並祈求來年平安順遂。

  • 祭祖:向祖先祈求來年平安順利、闔家健康。

  • 地基主:今天加菜,拜完家宅平安!

冬至就是個讓大家找理由吃吃喝喝、拜拜求平安的歡樂節日!今年別忘了搓顆湯圓,把幸福「黏」住喔!(P.S. 湯圓別吃太多,不然明年真的會「圓圓」的……)

冬至如何拜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