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香米式收驚」是台灣民間常見的一種傳統收驚方式,特別適合小孩、驚嚇過度或體質較敏感的人。這種方式主要使用米粒、香灰或衣服包住當事人的「氣」,再唸咒收驚。
米:在傳統文化中代表生命力與辟邪,米的「吸附」能力象徵吸走驚嚇。
香:煙霧被視為與神明溝通的媒介,香火的旺盛程度反映精神狀態。
衣物:貼身物品被認為與人的「氣」相連,能引導魂魄歸位。
一、祭拜時間
在傳統習俗中,收驚的時間通常會選擇以下時段,認為此時「陰陽交接」,效果較佳:
白天時段(陽氣較旺)
o 上午(9:00~11:00):陽氣上升,適合進行安神儀式。
o 中午(11:00~13:00):陽氣最盛,有助驅散驚嚇。
二、祭拜地點
宮廟/私人神壇:由廟方人員協助。
神龕或祖先牌位前:若有供奉神明或祖先,可請專職人員 ( 先生媽 ) 在神桌前進行,增加儀式莊重感。
三、準備供品
水果:數樣,每樣以單數為佳(如1、3、5顆)。
茶或酒:代表「敬天、敬地、敬神明」,祈求庇佑。
糕餅或糖果: 簡單的甜食,如紅龜粿、發糕、糖果,象徵「甜圓滿」。
各式包裝食品飲料。
金紙:三色金 ( 壽金、刈金、福金 ) 或刈金數張。
準備材料
o 一碗生米(象徵潔淨與生命力)。
o 三炷香。
o 一件受驚者的貼身衣物。